结语:立约根基中的崇拜 崇拜一方面是一种立约群体聚集时的活动,为要呈现这群体的身分,也要呈现救赎他们的耶稣的故事。崇拜另一方面也是一种生活,透过信心群体的成员活在不同的生命处境中来呈现我们立约的身分,同时也用行动见证我们的故事,也是耶稣的故事的一部份,由我们的故事找到耶稣基督,由耶稣基督找到与我们立约的上主。这就是一种活在崇拜中的人生或一种圣化的生活(sacramental life)。 为了使这种sacramental life可以呈现在世人当中,信徒必须要纪律的生活,预备好自己参与崇拜的过程,这是神圣无比的事。 牧者也必须以此为考量安排他的崇拜方式,礼文祷词的创作,圣乐诗歌的选择、讲道的内涵,系统的圣经教导,灵性生命的关顾,怜悯人的使命,促使信心群体参与上主所造的世界的改造…等等,这些都是围绕着崇拜为核心的牧养工作。所以如何安排崇拜不是一个教会增长策略的问题,是一个牧养神学的问题。以下的问题可以帮助我们在考虑崇拜或检讨崇拜方式时参考: 1.怎样能使我们的崇拜以上主为中心? 2.何时何地使我们感受上主的临在?如何使这些经验丰富我们的公共崇拜? 3.推动我们研读圣经的动力是什么? 4.什么可助我们表达对上主的敬畏、感恩、赞美以及爱?我们可以如何使用普世教会的资源? 5.我们的崇拜可怎样帮助那些偶而来教会的人,使他们感到有意义? 6.我们有否改进我们的环境,使之舒适、美观让残障的朋友感到受欢迎? 7.我们的崇拜是否一成不变?我们有否考察其它宗派或其他地区的崇拜模式或传统? 钟倩文传道 2005建道神学院道学硕士(主修圣乐) 2006建道神学院神学硕士(主修神学研究) 现时为中国布道会柴湾万善堂部份时间传道 [1]龚立人:「侯士活与当代华人教会」,《柯布、潘能博、侯活士与当代华人处境》。邓绍光编(香港:信义宗神学院),1999。又参Arne Rasmusson:The Chruch as Polis:From Political Theology to Theological Polititics as Exemplified by Jurgen Moltmann and Stanley Hauerwas (Indiana:U of Notre Dame Press,1994/1995).P.212 [2]Jaroslav Pelikan:The Emergence of the Catholic Tradition The Christian Tradition:A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Doctrine Vol.5-1(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1)p.9 [3]David Tracy:The Analogical lmagination:Christian Theology and the Culture of Pluralism(London:SCM,1981)pp.193-230 [4]Paul Tillich:Dynamic of Faith(London:SCM,1951/1984)p.45 [5]John Macquarrie:Principles of Christian Theology Revisd Edition(London:SCM,1966/1977)pp.177-89 [6]参刘述先:《文化哲学的试探》(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5)页119。 [7]参沈宣仁:《三十年来情与理》(香港:香港基督徒学会,1992),页7。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神州团契 ╋(始于2006)
GMT+8, 2025-10-6 03:09 , Processed in 0.05255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