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历、节期与崇拜 教会年历(Christiah year or Church calendar)以及节期是教会传统以来,根据耶稣的生平作为主体而制定的时间周期。如,以耶稣降生为主的圣诞节期(包括了将临节、圣诞节、显现节等主日);以及以纪念耶稣受难与复活的复活节周期(包含了大斋节、受难日、复活节等);其它尚有圣灵降临节期、三一节期等平常的周期。传统上教牧人员也按照这些节日来安排主日崇拜、讲台、牧养、灵修等的重点。这些安排使得教牧与信徒,都能平衡及有秩序地安排教会在不同时期的重点,使得传统信仰的各个重要部份,不致被疏忽。日积月累,信徒在有系统的培育及牧养下,耶稣基督的生平、教导对我们生活的意义也不断地深化。这就是教会节期安排的重要考量。 此外,在崇拜程序上,过去华人教会只重视讲台,以讲台的信息为主轴。长期忽略礼仪的的层面,如果讲员或教牧能自觉地平衡其信息,或长期保持高的讲台品质,这样信徒的崇拜自然有很全面的收获。然而,这一切要仰赖牧者的「自觉」与表达能力。如透过教会年历及下文提到的经课,以及礼仪的安排,可以使得我们的公共崇拜更有秩序order,崇拜的中心信息也更集中。 这些礼仪包括了配合节期的经课及按传统节期所编修的祷文等等。在礼拜中,不但讲员在「说话」,圣坛布置的颜色、圣台上的烛光、也在「透露」出意义。赞美诗、祷文、宣召、祝福等也在「传达」信息。更重要的是透过这些经课、祷文及礼仪,使得我们的崇拜与大公教会历代圣徒得以相通,比如在公共崇拜的祷文中,我们参考了历代公共崇拜或圣徒的祷文,在祷告中可以开阔我们祷告的视野。透过历代伟大的宗教心灵,无论是赞美上主或代求,若我们用心体察,都会开拓我们属灵的深度。 这些节期的考虑及崇拜的礼仪,成为我们信徒生活中的「圣事」(sacrament)。这个字的原文在圣经中有「奥秘」的意思,奥秘与圣事在初期教父们的文献中亦交互使用。可见透过崇拜的圣事,我们在奥秘中体验上主的临在,带着祝福,进入我们日常的生活。所以广义而言,我们的「生活就是圣事,崇拜即是生活。」 经课 在聚会中公开地读经是在早期犹太人的聚会和基督教的崇拜都有一共同的特征(参路加福音四章16-19节;歌罗西书四章16节)。因为当时经卷的流传并不容易;崇拜中会众人高声朗读经文。于是以「三年一循环的经题」Three-year Cycle Lectionary)的经课表在早期教会中渐渐地发展出来。 经课(Lectionary)原意是有计划的阅读的意思。一方面使不同的经文可以在适当的节期时候被朗读和听见,另一方面又要避免圣经某些部份有被忽略,其实在耶稣的时代,犹太人就有经课表,要在一年中选择性地把「妥拉(Torah)」和「先知书(Prophets)」在崇拜中被高声朗读。 日后基督教会的经课则发展出以三年为一个周期,选择性地把全本圣经的主要经文按教会年节期悉心编排,在主日崇拜中朗读及宣讲。后来的发展,不只是主日崇拜有经课,还有为每日灵修而设计的日课(Daily office),以两年时间概括地读完全本圣经。 过去的经课各教会虽大同小异,但并不同一,直到一九八三年,有多个宗派教会代表联合组成了「通用经文咨询委员会(The Consultation on Common Texts)」,并且首次制定了「通用经题(Common Lectionary)」,推介给各教会共同使用。但直至一九九二年出版的「修订版通用经课(Revised Common Lectionary,简称RCL)」才获得更多教会群体的接纳和采用,包括世界各地的罗马天主教会、圣公宗教会、信义宗教会、改革宗教会、循道卫理宗教会等。也因此促进了基督教会的合一。教会在崇拜中使用经课可追溯到主后第四世纪,教会在主日的崇拜中,有系统地配合教会年历编排的经文表,更深化基督的信息。近年来经过普世主要宗派的共同修订了《通用经课表》它的结构如下: 经课表分为诗篇、旧约、书信及福音等四个部份,并以三年为一周期;三年中分别以共观福音书的划分为主: A年/甲年/马太年 B年/乙年/马可年 c年/丙年/路加年 经课可使用在崇拜中的圣道礼中,讲员可按节期及经课安排信息的内容,在好像格律诗的格式、音韵的规范一样,诗人在这个规范下,可以创作出美妙的诗章。同样,牧者可以在年历、经课与礼仪的规范与牧养的实际处境下,谱出一篇精彩的讲章。 所以讲道的部份就可以配合节期及经课或处境、及牧养心得来调节证道的主题,而且经课可作为周间讲道之用,如周三的祷告会、家庭礼拜等等,牧者亦可作有系统的经课导读给会友,如此三年下来就可有系统的查考了圣经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主要经文,对牧者的圣经操练大有助益。 崇拜中的节奏 按教会崇拜的传统及礼仪学的规范,崇拜可分为下列四个主要的部份。即:Entrance:预备礼/登殿崇拜/入门仪式 诗篇、荣耀颂、认罪、解罪、始礼经(祷)文、序乐、默祷、会前提示、会前祷告、进殿诗、颂赞、点烛等等 Proclamation and Response:圣道礼/圣道与回应/宣讲与回应 经课、讲道、信经、诗歌等 Thanksgiving or Communion(Eucharist):感恩礼/圣餐礼/感恩与圣餐 三一颂、回应诗歌、圣餐、奉献、代祷、牧祷、洗礼 Sending Forth(Benediction):差遣礼/祝福与差遣 祝福、差遣、阿们颂、退殿诗、殿乐、终礼诗歌、熄烛 以上四个部份犹如一出剧本的节奏,或文章的启承转合。预备礼或称登殿礼,是要我们想象犹如进入圣殿前的预备,一路走入圣殿,一路与同往的人互相问安、以诗篇对应赞美;一面调整自己的身心,预备领受恩典。在入殿时,我们也献上我们认罪与忏悔的祭,解决我们与上主的疏离。 来到圣殿中门一同领受圣道:重温经课,聆听讲员的阐释,一面心有所感地以诗歌、以祷告回应起来。 然后,我们用重新立约的方式,再一次确认我们立约子民的身分,在圣餐中我们再次立志,要过圣洁的生活,要承担上主给我们的使命,传福音以及创建美好的世界。 最后,我们不停留在这样神圣的感受之中,我们领受了祝福后,也回到我们现实的生活,我们不在需要圣台上的烛光,因为我们就是那在世上作见证的火焰。 参与这样的崇拜,我们不只是用耳朵听而已。我们更要用心投入,透过礼仪的「象征」及安排,我们用心体会到上主的临在,我们可以卸下重担,重新得力,回到现实尽上我们当尽的责任。这样我们的崇拜与我们的生活才息息相关,成为我们信仰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牧者也可以崇拜成为他牧职行使的重要管道,上主也透过这样的崇拜成为他「恩典的途径」。 神圣与世俗 崇拜中使用年历、经课、礼文及礼仪等的规范,是否太像天主教?是否太过形式?这是许多人的疑惑。 前者,笔者的回答是这些不是天主教透特有的,这些是大公教会的传统,是我们信仰的传承,而且对礼仪、圣事的神学观点也不同于中世纪改教前的教会。 至于后者,笔者在此引用前香港中文大学文学院院长及崇基学院院长沈宣仁教授所提出的原则可供我们参考,下列原则原本是讨论神圣与世俗的关系,笔者以为其实也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奥秘与礼仪间的关系: 结合原则sacramental unity:神圣存在于世俗之中,不可能分割。 主从原则scarametal dependence:神圣与世俗,内在恩典与外在的形式,两者不能对调,前者是后者的源头,后者真正的价值、意义及能力来自前者。 临在原则divine immanence:神圣透过世俗来表达自己及其目的。当世俗彰显了神圣的特性时,就成为神圣的工具,有了意义和能力。 超越原则divine transcendence:神圣本身一定是超越圣事(世俗)的,神圣无论如何临在世俗当中,但绝不与世俗等同,在圣事或圣礼中,神圣保持了自我的身分,从不与任何世俗必然地或机械地exopere operatio结合。[7] 换言之,信仰的内涵与礼仪的形式是不可分割的;信仰的内涵在优先顺序上是先于礼仪的形式,且不能对调。信仰的内涵或我们崇拜的神圣对象是透过礼仪的形式来表达;然而上主(我们信仰的对象)及信仰的内涵是超越礼仪形式的。这就是「我们的崇拜」的意义与实践。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神州团契 ╋(始于2006)
GMT+8, 2025-10-6 03:18 , Processed in 0.05413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