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拜音乐:传统或现代?
对许多生活在西方社会的基督徒而言,现代音乐已成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喜爱并天天欣赏,甚至溶入在事奉中。海外华人教会的英语崇拜(包括华语崇拜)多设有敬拜小组,着重使用现代音乐。我们也能找到许多提供训练的资源和新的音乐。例如在洛杉机就有一个非常实用的网站:http://www.worshipinfo.com 。 现代崇拜音乐的训练班已经从西方传到了世界各地,例如 DON MOEN 访问香港。亚洲众多的教会也掀起一股「敬拜赞美」的热潮,然而,这却被许多受传统「福音诗歌」(gospel hymns)喂养长大的教会领袖所质疑。尤其是受过古典音乐或传统崇拜仪式训练的,反对更为激烈。 当英语堂的会众要把现代敬拜音乐引进教会时,常常因而造成教会同工或会友之间的分裂。现代音乐是合适的敬拜音乐吗?是否只适用于传福音的聚会,而不适用于崇拜聚会?怎样的圣乐才可称之为「神圣」?如何在圣乐与俗乐之间划分界线?我们是否能在圣经中找到有关敬拜的原则并予以遵守?
基要问题:我们的崇拜是以神为中心,还是以人为中心? 什么是崇拜?圣经中的崇拜是以神为中心,是人对神,而不是对着我们自己。至于团契、教导、代祷、服事有需要的人,这些都是人对人的事工。传福音和宣教是对世界和对世人的事工。但崇拜是指向神,是关于神,即赞美神是神、祂的作为和祂所说的话语;崇拜也是为了神。我们敬拜和赞美神完全是为了祂的喜悦和祂的荣耀。 许多传统的福音派教会常常把崇拜弄得非常之以人为中心,掺杂着事务报告、恭贺、感恩等项目(不是向神,而是信徒之间的),遮盖了神的荣耀与庄严。我们必须对崇拜音乐的风格和会众诗歌的内容,小心审慎地处理:看看我们有没有专注于神?圣诗的歌词是否有指引唱者的心灵朝向神、关于神、为了神?还是将注意力集中在我们自己的需要上面:只期望在崇拜中可以得到些什么或在聚会完后有情绪上的满足?我们是不是已经把自己摆在崇拜的中心,而不是把神摆在中心?
旧约时代的赞美是溶合在崇拜中的,所谓的「全时间事奉者」不限于祭司,也包括利未人、看管圣殿的工人和歌唱者。由此可见:1.音乐乃是崇拜中重要的一部分;2.音乐事工是由音乐专业人士负责的。
新约时代的崇拜沿用旧约时代犹太会堂的崇拜方式,这是在新旧两约之间形成的,其内容包括四个要项:读律法书(神的话语),教导,歌唱和祷告。
崇拜音乐的历史:欣赏音乐大师的作品 每个世代,基督徒都会寻找他们认为最优美的音乐与诗词来颂赞神。在中世纪时,就有人将当时的歌曲汇集成册的「格里高里清唱曲」(取自领导这一工作的教宗Gregorian Chant)。这些清唱圣歌一直流传到现在,并成为音乐历史的一部分,对后来作曲大师有很深远的影响。 十六世纪发起了宗教改革。马丁路德写「上主是坚固保障」(A Mighty For tress Is Our God)等圣诗,呼召信徒起来与撒旦打属灵的战争,靠着主,最终必然得胜。当时,有些圣诗的音调是采用酒客在坊间酒舍喝啤酒时唱的歌曲。但是,今天却称之为「古典圣诗」。由此可见,问题不在于一般人所喜爱的音乐是否能用来献给神,作为最好的礼物来赞美主,乃是这些「流行圣曲」是否能引导人们朝向神?
最伟大的古典音乐作曲家巴哈(Bach)倍受马丁路德的神学影响。他是一位非常敬虔的基督徒,以音乐事奉多年,靠写合唱曲(Cantatas)、圣乐曲(Oratorios)和颂赞圣诗(Anthems)等为生。其作品是为了荣耀上帝,因而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每周,他为教会作曲一首,写上「SDG」三个字母,意思是「唯独荣耀神」。 与巴哈同期的人物韩德尔(Handel),独自在房间内与世隔绝了三个星期,写成「弥赛亚神曲」(The Messiah)。写作时,他因感受到神的庄严与荣耀而流泪,由于作品是如此的庄严,使当时席上的贵宾英皇乔治不期然地站起来肃立聆听,从而竟成了传统。直到今天,每当献唱弥赛亚神曲中的「哈利路亚大合唱」时,听众都会站起来。 巴哈与韩德尔不但是音乐大师,也以信徒祷告的心窥视到这位无限、全能真神的庄严与荣耀,并以音乐作出回应。他们反映了当时十七世纪的世界观:神是创造者,配得我们的敬拜;神的世界从祂所设计宇宙的规律和结构中表明出来。 十七世纪的英国清教徒运动(Puritan movement,1558-1660)谋求彻底改革教会的崇拜和所有圣工,以期能完全合乎圣经原则。他们认为,当时英国教会的崇拜及事工包含太多的传统、仪式和阶级。他们相信只有主耶稣才是王、教会的主,祂已经给予祂的子民一本圣诗,就是圣经中的诗篇。因此,信徒要唱诗篇!以十六世纪日内瓦的加尔文和他的同工们为榜样,清教徒们把诗篇加上韵律、节拍。例如圣诗「日月所照」(JesusShallReignWhere''ertheSun)就是取材诗篇第七十二篇的新约意译。 十八世纪的查理卫斯理(Charles Wesley)与其兄弟约翰卫斯理(John Wesley)在英国与美国的灵性复兴期间,写了许多圣诗,主题集中于个别信徒在灵里对神恩典的体验。众所周知的「神圣纯爱」(Love Divine)就是描述神的慈爱如何突然降临在信徒身上,使信徒灵里充满光明与喜乐。另一首是非常有神学意味的赞美诗「但愿所求」(And Can It Be That IS hould Gain?)。这些伟大的圣诗作家的作品蕴含着以神为中心的崇拜的丰盛与深度。这是值得流传给子孙的珍贵宝藏。我们可为这些歌词谱些新曲。
|